謝平:中投前副總經理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教授
2016年10月28日至29日,天高云淡、盛世景藍,盛世景資產管理集團揭牌儀式暨十周年慶典在雁棲湖畔APEC國際會議中心舉行。
前來參會的外部嘉賓有數位大學校長和學術界領袖、近90家金融機構負責人、40余家上市公司高管(剔除上市銀行后總市值近7000億元,占整個A股總市值的1.5%)、近30家被投資企業老板、20多位超級LP,還有來自于美國、加拿大、以色列等地的國際合作伙伴,共計240多人,加上盛世景全體員工近160人,總共有400余人見證了這次盛會。整個活動包括商務會談、歡迎晚宴、“資本市場與資產管理”高峰論壇、戰略合作簽約儀式、集團揭牌儀式暨頒獎晚會共五個板塊。
中投公司前副總經理、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教授謝平出席了“資本市場與資產管理”高峰論壇,并發表了“中國金融改革展望”的主題演講。以下為演講全文:
主持人介紹我的身份是中投前副總經理,目前我也是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教授。再往前,在座的可能也清楚,我曾長期從事金融研究和金融監管工作。那時,我還是盛世景創始人吳敏文的領導和同事。借此機會,祝賀盛世景成立十周年,祝賀盛世景取得的良好業績,也希望盛世景積極探索民營金融機構的發展路徑,并在引導社會資金進入實體經濟方面做出積極的貢獻。
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,中國金融改革展望。就這個問題,我講以下幾點,與各位分享。
展望一:中國金融監管體制和框架不會大變
中國金融行業分業監管,也就是“一行三會”分業監管的法律框架,是1993-2003年間,通過銀行法、證券法、人民銀行法、保險法基本完善的,這個法律框架短期內很難發生較大的變化。
當然也有一些例外,如經過國務院特批,銀行可以持有證券公司股份,或者保險公司持有銀行、證券公司股權,但是大部分仍是分業監管,不管金融集團有多大,其中的銀行、證券、保險,都是作為單一的法人,不能同時開展幾種業務。
多年來,中國的金融業實行分業監管,人民銀行負責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,銀監會、證監會、保監會分別負責銀行業、證券業、保險業監管。
證券監管和保險監管,在理論上和邏輯上與貨幣政策關系不大,與宏觀經濟也關系不大。所以,專業監管符合中國目前的體制和實際情況。
現在大家都比較糾結的,就是銀監會和央行的關系。商業銀行符合監管標準,以利潤最大化作為行為規則,這樣貨幣政策才有效,這是一個理論前提。為什么過去幾年貨幣政策和銀行監管會有一些摩擦?主要因為銀行大量的表外業務。
2003年2月,銀監會從人民銀行分出來。為什么要成立銀監會?當時的原因有這么幾點,大家可以回顧一下:
第一點:人民銀行工作太繁重。當時人民銀行不僅要負責貨幣政策、外匯管理、金融服務、支付清算,同時還要搞銀行監管,工作確實千頭萬緒。
第二點:道德風險。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,它是“最后貸款人”。在被監管機構出現問題的時候,中央銀行不得不為這些機構買單,這就出現了道德風險。經過反復研究和論證,中國最終決定成立銀監會,一心一意搞監管。
實事求是說,2003-2013年的10年間,銀監會專門監管銀行類機構,應該是成功的。中國銀行業這么大,資本充足率達到國際標準,基本上沒出系統性風險,應該說銀監會的模式是對的,分業監管是對的。
現在的問題是什么?錢荒、股災幾個大的案例出來之后,大家對這個體制有一些懷疑。為什么有錢荒、股災?怎樣看待目前的監管體制?的確值得深入思考。
我認為它不是信息共享問題,也不是協調不好問題,關鍵是責任不清,而且沒有嚴格追責的態度。
那么怎么辦?我個人設想,最好是在“一行三會”之上,成立一個有實際意義、實權的金融穩定委員會。其中的關鍵:
一是這個委員會應該有實權。實權首先是理順法規,把“一行三會”在金融業務方面的法規梳理清楚。
二是明確責任。有一些跨行業的業務,“三會”都可以管,但是標準應該統一,名稱應該統一,這也是央行前副行長吳曉玲的建議。
三是事后嚴格追究責任,這也是最關鍵的一條。誰做錯了,誰應該對此負責,必須明確。
四是這個委員會應該建立一個透明、表決的決策機制。
實際上,現在“一行三會”各管一處,應該還是管的比較好,只不過在一些交叉的業務上,還存在些問題。所以,我認為金融監管體制和框架不會大變,但有必要繼續完善。
展望二:中國未來金融機構的產權格局會發生很大的變化
非國有的金融機構會越來越多,這是擋不住的大趨勢。
9月末,銀行類機構總資產217萬億,已經是全世界最大了。其中5大國有銀行的份額,只占到80萬億,一半都不到。近年來,很多民營銀行獲批成立,今天的這些小銀行,將來會做越做越大。
保險行業的幾大保險公司是國有的,但其市場份額也在下降,非國有的保險機構發展很快,這幾年大家都看得見。
證券行業本來就沒有特別大的國有控股的證券公司,它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。其他很多非銀行金融機構、類銀行金融機構、類金融機構,如信托、資產管理公司、私募基金、擔保公司,這些公司大部分都是非國有的。所以大家應該看到,在未來的中國金融改革和金融發展過程中,非國有的金融機構會發展很快。
特別是,很多PE類機構,基本上都是非國有的,他們投了很多企業,也是非國有的。
非國有金融機構的發展將引發人才流動格局的變化,在座的各位應該明顯感覺到,大量人才都向非國有金融機構流動。
所以中國金融改革的趨勢之一,就是非國有金融機構的發展壯大,以及金融人才逐漸流入這些非國有金融機構。
展望三:資本外流或許還要持續一段時間
近年來,人民幣出現了貶值趨勢,外匯儲備也在減少。之所以會出現資本外流,是因為我們面臨一些新的問題:
一是不能重新回到行政監管或干預過多的監管軌道,這與市場化改革方向不一致。
二是人民幣加入SDR后,按照IMF的規則,人民幣是可自由使用貨幣,不能人為施加過多的限制。
三是很多國家已經把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,在全國銀行間市場,很多外國銀行來買我們的債權,在這種情況下,管的太嚴是不合適的。
四是對資本管制太嚴,會在國際上影響我們的市場經濟地位。
五是國內資產的國際配置需求增大。隨著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,國內機構投資者和高凈值人士對海外資產的配置力度逐漸加大,這種趨勢也難以逆轉。
展望四:金融科技將改變中國金融版圖
金融科技的基礎是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區塊鏈、虛擬現實等,這些底層的基礎設施利用的是互聯網。中國金融科技,在全世界現在數一數二,而且它發展之快,改變之大,任何力量也難以阻擋。
大家知道,中國的第三方支付是全世界最好的,中國(也包括美國)已經在實驗加區塊鏈的支付,將來有可能在網上一對一支付。虛擬現實則可以把銀行大部分柜臺業務替代掉,遠程在家里就可以感覺跟銀行柜臺一模一樣,金融機構的網點收縮已經不可避免了。
人工智能在股票方面的應用,我們叫投顧,監管部門目前是禁止的,但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已經跟上了潮流。互聯網技術、金融科技技術在保險的應用,中國走的很快。
所以,我們在座將來搞金融、搞財富管理的,一定要花相當多的時間,好好跟蹤金融科技的進展,這個進展,對我們未來金融改革和發展會產生很多顛覆性的東西。
展望五:地方政府金融化傾向
現在地方政府辦金融的熱情不得了,地方政府越來越像金融控股公司,地方政府控股銀行,控股信托、證券,它有土地、融資平臺,可以發債、抵押,它拿出售土地的資金,發債籌集的資金又投資上市公司,把上市公司的股權又抵押,又用自己的銀行做大。所以現在你把某一個地方政府的資產負債表拿來看,這個資產負債每年膨脹得都很厲害。
而且地方政府,現在越來越像金融控股公司,它已經充分注意到,怎么樣發揮金融的功能,來為地方經濟服務,特別是最近的PPP。現在光財政部統計已經12萬億,1萬多個項目。實際投資大概2萬億,大量的錢在地方政府手里。它的關鍵是什么?就是利用地方政府信用,可以做到跨期的資產膨脹。
地方政府現在辦金融機構,引導基金PPP、發債非常積極,這個東西也好也壞,好在能為所有金融機構創造很多業務,壞在杠桿率、負債率,最終負債率很高。所以現在政府也非常糾結,也在討論這事情怎么辦?財政部最近已經下發文件,要求地方政府統計地方債務,這不是一般的統計,要把地方國有企業的債務也算在內。實際上地方政府的債務難以統計清楚,比如地方政府控股的銀行企業,按道理講都是它的負債,當然也都是它的資產。
所以,在座的各位在開展金融業務的時候,未來5年甚至10年,你們都不得不關注中國金融改革發展過程中,地方政府的角色發生的變化。
以上就是我對金融改革與發展的一些基本看法,謝謝大家!